CONTACT
时间:2025-07-15 02:16:17 点击量:
黄河滋养的兴庆沃土上,水产养殖正迸发新活力,智能中控屏上跳动的数据,守护着养殖缸里南美白对虾的成长,稻田里螃蟹与水稻的“双向奔赴”,演绎着生态共生的智慧,柔性引才打破技术壁垒,品牌培育拓宽市场之路,兴庆区用创新实践,让水产变成带动发展的“金钥匙”。
南美白对虾欢快游跃、黄河大闸蟹茁壮成长,随着科技赋能与传统智慧的交融,兴庆区水产养殖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。
掌政镇赤心田养殖示范基地内,现代化白色厂房矗立田间,直径3米的养殖缸中,刺身级南美白对虾欢快游弋。基地创新运用封闭式循环水系统,将微生物菌群调控与光裂解技术相结合,构建起精密的生态循环体系。中央控制室里,大屏幕实时监测18项关键指标,一旦水质异常,AI管理平台便自动预警、调节,让养殖更科学高效。先进技术让这里的养殖效率显著提升,能耗大幅降低,单缸每茬产量可达数百公斤。随着二期3000平方米车间即将启用,将与水稻种植、休闲旅游深度融合,形成完整的三产融合体系,年产值有望突破2000万元。
在通贵乡通北村,“稻蟹共生”模式成为生态与经济双赢的典范,螃蟹在稻田里松土除虫、自然增肥,水稻生长产生的微生物又成为螃蟹的天然饵料。这种模式下,蟹田米口感软糯、香气四溢,稻田蟹肉质鲜美、营养丰富。村党支部还牵头成立合作社,干部们义务参与从种养殖到销售的全流程工作,去年,仅水稻销售额达到140万元,螃蟹养殖也让每亩增收上千元。
塞上黄河大闸蟹生态养殖园通贵乡基地里,负责人张婷每日悉心照料着蟹苗。她养殖的“长江一号”中华绒螯蟹经过210天精心培育,预计九月中旬便可上市。6年前,张婷和丈夫扎根兴庆区探索养殖大闸蟹,期间他们几乎每天凌晨起床,不断围着蟹塘巡查水质、温度、氧气、饲料等情况,还往返于各地学习考察,把所有精力都放到螃蟹上。如今,凭借过硬品质,两人养殖的螃蟹荣获多项大奖,并与多家餐饮企业签订长期供货合同,让兴庆螃蟹走向了全国市场。
盛夏时节,塞上黄河大闸蟹生态养殖园通贵乡基地波光粼粼,1314亩改造一新的蟹塘边,一场技术培训正在进行,张婷详细讲解着高标准大闸蟹池塘改造及河蟹养殖技术,这场技术课堂,实实在在地教大家怎么把蟹养好。
今年以来,兴庆区直面产业尖端人才匮乏的“拦路虎”,创新引才模式,将重心从全职转向“柔性”。针对内陆盐碱水养殖难题,靶向引进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博士、研究员等组成专家组,建立标准化生产与质量管控体系。同时引入“阳澄湖1号”蟹种,通过专家团队技术攻关,使蟹苗成活率提升至90%以上。
在激活本土人才“造血功能”方面,兴庆区以银川市高精尖缺人才孙红玲为核心,成立水产养殖专家人才工作站,通过“导师带徒”模式构建水产人才培养梯队。工作站联合上海海洋大学等科研机构,组建由博士领衔、硕士驻场、本土骨干参与的“三级攻坚梯队”,聚焦盐碱水改良等技术瓶颈开展联合攻关,形成“产学研用”深度融合的创新格局。
为扩大产业人才覆盖面,兴庆区又组织农户赴江苏、安徽等地学习先进技术,培育出20余位“土专家”“养殖能手”。养殖户自编的说唱《兴庆黄河大闸蟹,美味传千里》,将技术培训场景融入乡土表达,一句句带着泥土味的词句,不仅唱出了大家的致富心声,更让越来越多人掌握养蟹技术。
作为银川水产主产区,近年来,兴庆区凭借独特气候条件、优质黄河水资源,结合先进绿色技术养殖河蟹、南美白对虾、大口黑鲈等品种,精心打造“塞上黄河大闸蟹”、“兴庆南美白对虾”特色品牌。同时,全面推行水产品质量追溯体系,严格把控生产全流程,目前药残检测合格率高达99%。还积极整合冷链加工资源,搭建“电商+直播+团购”的立体销售网络,70%的水产品销往陕西、甘肃、青海、西藏等地。2024年,兴庆区渔业总产值达1.35亿元。
近日,首届中国西部虾蟹产业发展大会在兴庆区启幕,全国水产养殖领域的百余位权威专家、学者、企业代表及外籍嘉宾参加,实地考察观摩后,大家对这里的虾蟹产业给予高度评价。
中国渔业协会安徽代表处主任蒋军认为,兴庆区特色养殖成效显著,河蟹品质佳,且反季节小龙虾养殖潜力大,可弥补长江中下游市场空档期,进一步拓宽产业优势。
中国渔业协会水产商贸分会执行会长葛锦海赞赏兴庆区河蟹品质,认为这得益于技术改良和优越的自然条件。他表示,未来将通过蟹博会等平台助力品牌推广,辅导养殖技术,联动全国资源拓宽销路,推动“塞上黄河大闸蟹”成为全国知名品牌。
兴庆区农业农村和水务局局长范伏表示,下一步,将继续推动农业成果落地转化,在现代渔业特别是虾蟹特色产业领域,走出一条生态优先、科技赋能、品牌引领、融合发展的新路径,让兴庆优质水产品走向全国、迈向世界。
地址: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长盛小区北区29号楼2-201 电话:0531-88985736 手机:13356966360
Copyright ©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案编: